前 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在中西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欧洲,被最富有的阶层购买,用来美化其住宅和日常生活,这种贸易也促进了欧洲制瓷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18世纪始,欧洲开始复制、仿造中国瓷器,并逐步结合欧洲的文化和传统,在融合与创新中生产出具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欧洲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新兴工业之一,成就了欧洲近代约200年的经济发展,在为欧洲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形成了辉煌的欧洲瓷器艺术。
此次展览展出的近200件欧洲瓷器精品全部是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Laszlo Parakovits)、孙建伟夫妇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珍品。展览以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分“传播”“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单元向广大观众集中展示欧洲瓷器从最初仿造中国瓷器到逐渐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产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历史,期待观众能够通过本次展览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领略绚丽灿烂的西方瓷器艺术魅力,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瓷器在欧洲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单元
传播:中国瓷器出口贸易的开始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首,欧洲人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的瓷器开始运往欧洲。至18世纪初,荷兰和英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在远东建立了贸易公司,欧洲大量地进口中国瓷器。1644年,由于明朝衰亡引发内战,货源被中断,欧洲商人将目光投向了日本。
中国出口瓷器最早出现在17世纪许多荷兰绘画作品中,并被奉作无价之宝。荷兰画家杨•特里克的作品中,曾描绘了两只晚明时期克拉克样式的瓷碗,其中,靠前的一只被荷兰人称作“克拉缪斯”(klapmuts)
中国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景德镇制瓷业得到整顿,出口贸易再次兴旺。自17世纪晚期起,中国出口的瓷器主要包括青花瓷和五彩瓷(墨地五彩和黄地五彩),样式有花瓶、碟、茶具、执壶和其他实用器具、人物塑像、鸟兽等。中国白瓷和宜兴紫砂壶也传到了欧洲,使那些急切想要仿制中国瓷器的欧洲工匠们得到很大的启发。
第二单元
融合:欧洲仿瓷与欧洲本土瓷业的兴起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瓷器的供不应求,欧洲大国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和仿制中国瓷器。1712年在景德镇生活了7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传递给欧洲之后,启迪了那时正在茫然中探索着的欧洲人。17~18世纪,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运用不同配方,制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瓷器品种。
欧洲各具特色的精品瓷器最早都是从仿制中国瓷器开端的。中国陶瓷最早的仿制品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名为“代尔夫特”的锡釉陶器。这种陶器在荷兰兴起并成名,后渐为英国和法国所广泛应用。
由于代尔夫特陶器质量粗劣,欧洲各国努力探寻研制一种更为精确的制瓷配方和生产工艺并最终取得成功。1710年,首家瓷器工厂在德国德累斯顿宣布成立,开启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烧制。
第三单元
创新:欧洲瓷器发展的创新
许多欧洲工厂在仿制中国瓷器图案样式的同时,研发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釉料及样式,并发明了装饰物品的新用处。
长久以来,欧洲各地的瓷器产品都以不同的风格与制造商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德国迈森、法国塞夫勒、奥地利皇家维也纳、意大利卡波迪蒙蒂,以及英国的韦奇伍德、德比、伍斯特、切尔西、科尔波特、波尔等。
欧洲瓷器最初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彩绘装饰、镀金装饰、转印丝网印刷以及整体样式方面,并融合了当地的元素和风格,绘画作品上的艺术风格与主题也被使用到瓷器绘画与装饰。
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制造了纯正欧式风格的新瓷器。在功能方面,瓷器的用途也被扩展应用于许多装饰及实用物品,包括照明、书写工具和家具。
欧洲通过创新,从起初纯粹复制中国瓷器发展至今,已制造了一系列欧式艺术装饰风格的崭新瓷器。
第四单元
发展:欧洲瓷业的发展
18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瓷器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新兴行业之一。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如工厂发展及分工明确的装配流水作业法,都首先出现于陶瓷业。制瓷业的发展使大批劳动力由原先以耕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向城市生产,成为产业工人。尤其在英国,许多工厂雇佣了上万名来自斯塔福德郡地区和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员工。
这一时期,欧洲瓷器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精品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瓷器开始出口到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国殖民地为多,尤其向美洲的出口贸易更为重要。
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堪称传奇。
结 语
明亮、精致的中国瓷器使整个欧洲为其倾倒。以瓷为媒,东风西渐。欧洲瓷器从引进中国瓷器,到复制、仿制、借鉴中国瓷器风格,最终形成颇具特色的欧洲风格,中国元素直接渗入了欧洲瓷器的创作,让欧洲瓷器之花绚丽开放,对欧洲的经济形态、技术进步、生活消费方式尤其是文化艺术带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堪称中西会通的佳话。
本次展览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展品是全部由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所捐赠。拉斯洛•帕拉克维茨(Laszlo Parakovits)先生,德裔加拿大籍收藏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精通世界经济发展史,同时是欧洲瓷器收藏家。2007年,发表《中国古瓷器文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观点得到西方众多读者的赞赏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方人士对中国仿制产品的制裁,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同年,与孙建伟女士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赠了300件欧洲古瓷器艺术品。2008年,发表论文六篇,阐述历史经济和文化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永久影响。2009年,与孙建伟女士向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捐赠150件欧洲各国陶器艺术品。
孙建伟女士,华裔加拿大籍收藏家,祖籍中国上海,拥有20多年加拿大创业从商的丰富经验,对西方瓷器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思考、融合与创新发展。热衷中国价值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2006年,开始从事中西文化结合的人文咨询、定位、培训教育工作。2008年,自集资金创立“世界文化创新基金”,用于鼓励支持20至25岁创新发展型人才和培训未来创新型青年企业家。
在此,谨向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致以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