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
馆长致辞
领导成员
机构设置
辽博年鉴
制度建设
联系我们
辽博快讯
博物馆动态
人才培养
临时特展
常规展览
展览回顾
专题藏品
多媒体展示
玻璃展全景
拿破仑全景
专家学者
学术讲座
辽博出版物
文物保护
志愿者服务
三下乡
互动社区
小讲解员天地
公众活动预约
参观指南
观众服务
新加栏目
辽博快讯
博物馆动态
人才培养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博信息
>
辽博快讯
【古代遼寧】始皇東巡 碣石行宮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出於拓展疆域和尋求長生不老藥的目的,構築了從鹹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壹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遊。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五次,平均兩年壹次,死於最後壹次巡遊途中。考古發現,其中第四次東巡來到了如今的遼寧綏中,並建立了碣石宮,也就是如今的秦漢建築群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
大修“高速公路”秦始皇為何五次巡遊
世界第壹條高速公路是誰建立的?那毋庸置疑是秦始皇。歷史上第壹條高速公路修建於公元前212年,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它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直道”,由秦始皇責令大將蒙恬監修。它也被認為是世界公路的鼻祖,比羅馬大路的出現時間還早了兩百多年。
史書記載,秦直道南起鹹陽雲陽林光宮,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境內),跨越14個縣,穿山越嶺,遇山鑿山,遇溝填溝,綿延約700公裏,其中約有壹半建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直道所過之處,很多地方至今依然地勢險惡、人跡罕至。在這條古代高速公路上,還有很多驛站,就像今天的服務區壹樣,為過往的人們提供休息之地。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給鎮守邊關、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侵擾的軍隊運送糧草,也為了能更快的抵達邊防,因此具有很強的軍事用途和戰略意義。秦直道修好之後,據說從鹹陽騎快馬抵達九原郡,僅需三天時間。除了戰略意義外,秦直道還為秦始皇多次巡遊提供了便利條件。秦始皇統壹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開始修築“秦直道”,供巡狩之用。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視全國,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並在鄒嶧(yì)山(在今山東鄒城)、泰山、芝罘(fú)山、瑯玡、會稽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慣例,於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謂之“封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壹次巡遊,南下雲夢(在今湖北),沿長江東至會稽,又沿海北上返山東萊州,在西返鹹陽途中於沙丘(今河北邢臺附近)病逝。
為何秦始皇剛剛平定天下,就急不可待地頻繁出巡?目的之壹便是以圖通過宣德揚威,使六國舊民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成就萬世之業的政治目的。出巡的另壹個目的就是求仙長生。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終,又迷信封禪說。但是,鬼神的魔力對於秦始皇還不限於此,在祈禱天神護佑其帝王基業的同時,還滋生出另壹種強烈的欲望,這就是長生不老,由此引發求仙與求不死藥的狂熱行為。由於燕齊瀕臨渤海,常有海市蜃樓出現,燕齊之地的人們便結合傳說中的海外國度,組合成了壹個令人向往的神境仙界,故而方術文化傳統悠久,至始皇時,芝罘(fú)、瑯玡等地,仍是方士們活動的中心。當秦始皇第壹次巡遊至瑯玡時,燕齊之地的方士們就聞風而動,雲起霧和,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嚌(jì)人方士的上書正合秦始皇的心願,從此,始皇帝便與徐福壹幫方士們結下了不解之緣,秦始皇時代狂熱的求仙活動由此而始。秦始皇三十二年東巡,到碣石,找到燕人盧生,讓他求羨門高誓去找神仙,又讓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後壹次出巡時,秦始皇有所謂“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玡北至榮成山,弗見。至芝罘,見巨魚,射殺壹魚”的舉動,可以看作秦始皇親自進行海上求仙的努力。對於死亡恐懼,對於長生不死的癡迷,在方士們“不死之藥殆可得也”的蠱惑下,秦始皇每次巡遊都要在海濱逗留較長時間,尋尋覓覓,為探求虛無縹緲的海上神仙傳說進行了畢生的努力,直到死都還奔波在尋仙的途中。
迷霧重重的秦始皇海中甬道
秦始皇巡遊的大量時間是在海濱渡過的,瀕海而遊的時間幾乎占總出遊時間的壹半。其中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登瑯玡,大樂之,留三月”,僅在瑯玡壹地,就停留了三個月。經儀器檢測和人工水下探摸,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築基臺,並且發現人為加工的水下“活石”。種種跡象越來越接近文獻記載中的海中“甬道”,目前關於姜女石遺址中的海中甬道正在進壹步的科學考證中。這條疑似海中甬道有四五百米長,海水落潮時就會顯現出來。關於甬道的作用說法不壹。有說是海中祭祀用的,有說是大秦帝國的碼頭和航海標誌,也有說是為迎秦始皇東巡而修的壹條岸邊到礁石的道路。
姜女石遺址是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瀕臨渤海灣。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2014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主持,對遼寧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此次工作重點是對姜女石周邊水下遺跡的物探影像數據進行水下確認。這包括對姜女石周邊海域水下調查與掃測核查;對以石碑地遺址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漢宮殿建築遺址進行陸上調查,以探尋其與姜女石水下遺跡是否存在關系。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臺就是通過多波束、旁側聲納等儀器顯現出來的,再經過考古隊員進行水下探摸給予證實。水下考古發現,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別為零亂的大礁石、塊石、沙地等。潛水調查確認姜女石周邊水下存在眾多較規整石塊,並呈現壹定規律性。其表現為疑似人工構築物的特點:相當壹部分的石塊具有人工斷面的痕跡,石塊的多個平面相對平整,有的相鄰表面之間較為垂直;部分位置見有石塊上下重疊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塊在較大範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布。石碑地遺址的當地人介紹,石碑地遺址與海中姜女石之間曾有通道相連,通道上曾有陸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謂活石,是指不是海邊的自然礁石,而是帶有人為加工的石塊。當地人曾采集這種“活石”燒制石灰,或用做房基材料。不僅如此,當地漁民曾經在距離海邊不遠處拉網捕撈到銅錢、如青花瓷器、瓷盤、瓷碗等。考古隊員還在村子裏找到了“活石”。最大的壹塊活石有壹米高、寬約30厘米。這些活石不像是自然礁石的銳角,有棱有角,顯示出人工加工痕跡。假設這條水中甬道成立,那麽當時應該采取填海的方式,用石塊墊高壘成大平臺,這些活石應該墊在大平臺上鋪到岸邊。秦始皇時代的海中甬道到底是啥樣,又是做什麽用的呢?這也是考古工作者下壹步要解決的問題。假設這條海中甬道成立,它應該有四五百米遠,從姜女石延伸到岸邊。甬道由“活石”鋪成,在潮落時就會顯現出來。考古人員還走訪了當地的國家海洋局止錨灣水文站,了解當地的潮汐情況。這裏有壹種不規則的半日潮,無規律可循,當地人稱為“鬼潮”。7月至9月是潮位最高期。經查,疑似的海中甬道所在海水深度最深處大約7米,最淺處只有60厘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要修平臺的原因。平臺為何只剩60米?有可能是幾千年的自然環境的變遷所致,在西漢就曾經發生過壹次大地震。海中甬道有可能作何用呢?此前由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數名權威專家召開了壹次關於姜女石遺址水下調查的研討會。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至此,姜女石遺址非同尋常。從地形上看,秦朝以海為門,非常註意地理情況。姜女石應為門表,象征面向大海的門。有專家認為,60米疑似人工平臺應考慮其碼頭及航海標誌的可能性。還有專家認為,這條疑似甬道有可能是當時海上祭祀用的。因為當時的方士是要考試才能被錄用。也有專家表示,海中甬道可能是當時為迎秦始皇東巡而修的壹條岸邊到礁石的石塊鋪成的道路。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壹。古代有遠見的帝王都非常重視海上交通的發展和海洋疆域的開拓。而秦始皇就是最早的有遠見的帝王。專家認為,秦始皇三次到達姜女石並非遊山玩水,而是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譬如政治、文化、思想乃至民族的融合與統壹,應該從大河文明推向海洋文明的高度予以綜合研究。
夔紋大瓦當
綏中出土最大瓦當為秦代皇家專用
姜女石即姜女墳,傳說中孟姜女投海自盡之地,其實是壹種天然的海蝕柱。姜女墳在山海關附近幾百裏的海域內,好似壹個特立的海上標誌,十分引人註目。它的地理環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碣石十分近似。姜女石遺址在1982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4年開始勘探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女石遺址以“石碑地”臺址為中心,以“黑山頭”“止錨灣”建築遺址為兩翼,恰如“壹宮兩闕”。面向海中的“碣石”(姜女墳),高臺臨海,雄偉壯觀。“石碑地”中心的夯土臺是遺址的主體建築,夯土臺高達8米,宮城墻體基礎寬2.8米,基礎上壹般有寬1米左右的窄墻。房屋壹般建在夯土臺基上,兩側是成組的宮殿式布局的房址,現保留成排柱礎、塌落的屋頂瓦面、花面空心踏步磚(臺階)、完整的排水道系統。尤其引人註目的是出土的夔(kuí)紋大瓦當。瓦當是我國古代建築椽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用以防止雨水。這些瓦當小的巴掌大、大的直徑有50厘米。瓦當上有紋飾,有的是卷雲紋,有的是樹葉紋,有的是菱格紋,還有的上面有字:“千秋萬歲”。考古專家介紹,卷雲紋瓦當不是壹般高級官員所能用的,尤其出土的夔紋大瓦當,直徑54厘米,瓦高37厘米,通長68厘米,大半圓形,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瓦當。這種碩大的瓦當目前在我國僅見於陜西臨潼、遼寧綏中,只有秦代阿房宮可媲美,是秦代皇家專用的建築構件。
此外,石碑地遺址規模巨大。經勘探,宮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墻體夯築,大部分淹埋地下。城內有南北貫穿的大道,寬約6米,兩側分布多處大型夯土基址及窖、井、排水管道系統。這些工程都不是依靠壹般郡縣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應是皇家的建築。綏中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它對於我們了解兩千多年前國人對山海關外的開發,研究當時我國東北部的政治、經濟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返回]
上一篇:
预告|“花开半夏,花语芬芳”系列教育活动
下一篇:
遼寧省博物館2018年端午節開放公告
辽宁省博物馆微信号
辽博社教微信公众平台
辽宁省博物馆著作权所有 建议最佳浏览状态1024X768以上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电话:024-23205102-5100
版权所有:辽宁省博物馆 辽ICP备11007072号-1
技术支持: 沈阳海新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